李丹琦
转眼间,《IT时报》迎来了第1000期,也是创刊20周年的日子,《IT时报》是我心中独特而深刻的记忆。
我有幸与《IT时报》共度三年的时光,从最初的懵懂与憧憬,到后来的专业与独立,每一步都对我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每每回想起在《IT时报》的点点滴滴,那些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深夜赶稿的疲惫与满足,都仿佛昨日之事。
2018年,走出象牙塔的我,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踏入《IT时报》的大门。当时的我,对TMT领域观察尚浅,每一次采访写作都是探索和挑战。幸运的是,编辑们的热情帮助让我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科技记者。
让我倍受鼓舞的第一篇稿件,是从关注共享经济开始的。选题的来源是一位同事在骑行共享电单车时,因刹车失灵与一辆汽车发生碰撞,左脚小脚趾当场骨折。通过调查发现,因刹车失灵、车座掉落、把手脱落等电单车故障导致用户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报障之后,故障车辆在短短两分钟后,又能重新被扫码骑行。
隐患共享电单车的占比有多少?背后的运维和管理是怎样的?用户因车辆故障而受伤,电单车所属公司又是如何处理的?……抱着诸多疑问,我开启了记者生涯中的第一篇调查系列报道。测试了几十辆外观良好的电单车,采访了消费者,走访电单车所属企业和产业链相关人员,产出多篇系列报道。不到一年,这家共享电单车领域的“龙头老大”默默消失在大众视线,留下一地鸡毛。在这一波报道中,《享骑:享受骑行还是用生命骑行?》获得了《IT时报》年度十大影响力新闻,这对一个新人而言,无疑是莫大的鼓励。
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我便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2020年,我和《IT时报》编辑部主任郝俊慧合作的报道《隔屏有耳,记者耗时3个月测试,美团饿了么是否在“偷听”?》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奖。
这篇报道源于一个全社会都有普遍共鸣的疑问:手机里的App好像越来越懂自己。刚跟朋友谈论过某个商品,打开 App便能收到相关推送。我们花了3个月,对外卖App进行测试发现,App总能精准地推荐从未搜索、仅仅是聊天中提及的目标产品。为了了解测试结果是巧合还是App“偷听”,我们前往权威机构对App进行数据包的抓取测试,同时采访互联网安全领域的多位专家分析这一现象。稿子刊发后,央媒、网媒、本地媒体、外地媒体纷纷跟进采访报道。
在与《IT时报》共同成长的日子,我深切感受并见证了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这些科技变革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塑造了生活的未来。我深感荣幸,能够借助《IT时报》见证并参与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也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科技行业的变迁,用精准的文字去描绘科技发展的脉络。
现在,我对新闻的热爱与执着依然如初。衷心祝愿《IT时报》能继续为读者带来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愿每个新闻人都能坚守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