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0 我们的20年-
V10 我们的20年 下载阅读 下一版 上一版 |
10我们的20年
  • ·无标题
  • ·共成长的日子
  • ·新闻理想的“桃花源”
  • ·无标题
  • ·无标题

无标题

  

遇见王昕
  工作或是生活,无非想要遇见些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事情,最终,明白一些道理。
  20年前,互联网尚未如今日这般普及,远方的人想要相遇,时常还得通过一页页的信纸,一行行的字迹。从现在向过去回望,不得不庆幸那时的我们,还能通过那样的方式传递彼此的情感与思考,倾诉衷肠。
  每当收到一封《IT时报》读者的来信,我不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它,反而常常凝视着信封,猜想里面的故事。那时的信,总是充满惊喜,那种真的惊喜。
  2009年,我收到了来自贵州海子监狱的一封读者来信,这里姑且就叫他“肖申克”吧,这是若干年后同事孙妍为他取的名字。那年“肖申克”23岁,是一名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不过由于自己上进的表现,他在监狱里被安排出版一份名为“导航报”的监狱内刊。
  因为条件有限,他在排版时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作为《IT时报》的忠实读者,于是他开始尝试给“T博士”(《IT时报》读者互动栏目的主持人)来信请教。恰巧那几年,我就是“T博士”。
  没有一刻犹豫,我马上给“肖申克”回信了,并在后面的几个月中,和他有过多次书信来往。他在后来的信中告诉我,他收到的《IT时报》回信,是他在给不同报社寄出36封信后收到的第一封回信。如此的执着把我和同事们感动坏了。由于监狱里没有称手的排版软件,于是我为他寄去一套软件光盘,关于PhotoShop的。
  后来,书信来往多了,“肖申克”甚至还在信中附上一张自己服刑期间的照片,并约定三年刑满释放后,来上海与《IT时报》上的那些名字见面,他说他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白帽子”,但至今,这次见面还未能如愿,但愿他的梦想已经成真。
  生活就像电影,有的故事给人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心灵的震撼,而有些则飘飘然散发出青春洋溢的生活气息。
  我的抽屉里还收藏着一封高三女生的来信,整个高中,韩同学和同桌同看一份《IT时报》,她说“《IT时报》是她枯燥高中生活中难得的色彩”,而她给我们来信,是高三时光中最“不务正业”的事情。
  在回信中,我说“提笔给‘青春’回信,我心荡漾”。不过《IT时报》比高三的她们更年轻,从2004年算起,名副其实的00后。
  《IT时报》能成为枯燥高中生活中充满灵感的调味剂,成为那些年“你们追过的报纸”,我们荣幸之至。至于韩同学希望能够得到所有编辑签名的愿望,自然不难实现,因为“‘拯救少女心’也是本报许许多多办报宗旨中很重要的一个”。
  有些人我们来“拯救”,而有些灵魂则“拯救”我们大家。
  绝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有时候写信也会很难,非常难。我至今记得“田甜”这个很美的名字,更忘不了她在QQ上对我说的那句话“你知道吗,地震了”,当时她没有用感叹号,我更是完全蒙在鼓里。
  田甜对我说这句话的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几乎所有经历过的中国人都忘不了这个时刻。但我更忘不了的,田甜是用嘴含着一支笔敲打键盘打出了这行字。
  田甜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脖子以下没有任何知觉,灾难来临之前,她的梦想曾经是当一位舞蹈家。和田甜聊天本可以通过电话,但她坚持要用QQ,我担心长时间打字她会很累,没想到她说:“不累,打了5年,就像吃饭一样。”
  当时的田甜已经凭借不可思议的毅力成为一位成功的FLASH动画制作人,我问她:“如果没有电脑,没有FLASH你会选择做什么?”她说:“IT技术现在占据生活的80%。如果这些真没了,我可能会写点东西吧,想在一个寂静的小镇快乐地生活。”
  地震那一刻,正当都市白领们惊慌失措时,田甜一直没离开过电脑,也从没停止过对梦想的追逐。
  在《IT时报》的旅途中,总有值得记住和被记住的遇见,我有点讨厌“人脉”这个词,让人与人的相遇多了点功利的味道,擦肩而过亦是美好的回忆。 下转10版上接03版
  我们曾与很多人擦肩而过,在报社传统新年冷餐会的微博下面,蒋昌建老师会发一条温馨的祝福留言,“祝《IT时报》越办越好”;在热门综艺节目里,乐嘉老师会推荐来相亲的IT男嘉宾多读读《IT时报》;当我们兴奋地向贾樟柯导演说,“前几天我在陆家嘴滨江见着您了!”,他会纳闷,“刘德华和林志玲都在啊,你怎么只认出了我!”;而“范大将军”范志毅则会在电话那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王啊,我跟你说,这个事情你们就不要……”
  我喜欢将《IT时报》比作欲望号列车的一小扇车窗,可以让人们透过它看到窗外的风景,呼吸到窗外的空气;也许由于正是在行驶的列车上,因此遇见时充满了偶然和匆忙。
  不知道《IT时报》是否已经足够出色,配得上粉丝、拥趸的追逐,我更愿意将遇见过、关心我们的人,称为朋友。一个媒体的成就,不是以发行量、广告量来衡量,而是在其发展历程中,影响过多少读者,有多少人记得你、关注你、惦记你。
  这也是人生的道理。
  所以,我在《IT时报》这二十载的人生账本,记录着所有萍水相逢的遇见,把所有相遇加起来,便是我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