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无标题
  • ·饿了么变“阿里外卖”补贴大餐还能吃多久?
  • ·街头惊现高仿罚单末尾附有缴款码
  • ·无标题

无标题

  

■王昕
  最近的科技圈,挖墙脚成为“主旋律”。
  对于消费者来说,“拆台三宝”分别是美团的打车、滴滴的外卖、移动的宽带,它们看上去都是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因为三者分别对应了“免费打车”“免费外卖”和“免费宽带”,不要钱的福利,夫复何求!
  对于如此市场竞争行为,一贯常规的解读是:某某公司扮演了“市场鲶鱼”“价格屠夫”的角色,以低价切入某某市场,搅动一池春水。
  雄厚的资本和庞大的财力是驱动“价格刺刀”的坚实后盾,这种打法名叫:“杀敌一千,自伤二千”,咱有钱!
  表面上看,美团、滴滴和中移动这三者的“搅局”行为非常相似,它们为了获得舆论和消费者支持,往往举着“打破垄断”的大旗,以极低的价格抢夺成熟市场中的用户份额,然而在这背后它们的胜算却可以被分为上、中、下三等。
  最有胜算的是美团打车。
  网约车市场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一个典型生产关系“C to C”市场,即供需两端都由个人组成,个人车主提供运力,个人乘客打车消费,如此市场格局导致了其商业模式稳定性极差,可能会被轻易动摇。
  也许滴滴会强调其智能平台会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市场稳定的调节器。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且不论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平台涉嫌屏蔽个人叫车信息,引导乘客乘坐更高金额的车型,就算滴滴智能平台公平可靠,但消费者眼中的真理只有——有“便宜的”,绝不消费“贵的”。而且乘坐过的人都知道,滴滴打车和美团打车本质上几乎没有服务体验的差异,这是网约车模式与共享单车模式等相比的最大不同,即一旦价格天平倾斜,容易瞬间引发客户大面积流失。
  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投入,就能让个人车主和个人乘客“零成本”倒戈,瞬间扭转格局,并将网约车市场再次带入烧钱大战局面。过去,传统出租车一直扮演着价格“水位表”的角色,如果滴滴“足够贵”,出租车就会有“足够的生意”,而一旦新入局者进入,拉低行业价格水平,第一个倒霉的恐怕也会是出租车司机,这像极了2015年、2016年的光景,一些接不到活儿的司机还曾跑到滴滴办公室楼下抗议。
  中等胜算的是滴滴外卖。
  与网约车不同,外卖生意那头对接的是拥有餐饮营业执照的中小商家,其稳定性远远高过个人车主。在媒体多次曝光、国家执法部分严厉打击之下,无牌、无照、无实体店的餐饮商家被大量取缔,餐饮商家规范性提高的同时,流动性降低。
  更重要的是,滴滴在外卖行业面临的是美团以及阿里系饿了么的强势控盘,且餐饮业的价格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且难以撼动,新入局者滴滴很难用价格杠杆撬动市场和食客,更别提外卖行业一直流行和商家签订“排他协议”,餐饮商家根本无法像网约车车主那样随时“跳槽”。
  最新消息是,滴滴外卖已经悄然在无锡上线,后事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最没有胜算的是移动宽带。
  宽带,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重资产行业,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通信管道,一直通向大洋深处的国际海底光缆,甚至驻扎在社区周边的装维服务人员,所有这些都决定着宽带市场很难被颠覆。
  通信业是最早接受互联网冲击的行业,商业评论专家们的最新观点是,庞大的资产体系一方面曾经妨碍了运营商快速转型,但同时“重资产”也成为其无法被互联网替代的最根本原因,在未来的时代中,智能化的通信管道职能依然是运营商的核心。
  在宽带市场,全球互联网巨头们至今无人敢涉足。谷歌是个特例,但谷歌在个别城市试点的千兆Fiber业务,已经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如今的上海早已成为千兆之城,两者相较,天差地别。
  所以,中国移动想大规模进入宽带市场,最大的挑战并不在“撒钱”上,而是在“地下”,地下密密交织、无限延伸的宽带网络才是移动缺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移动想在宽带上有所建树,必须扎扎实实从网络基建做起,提升自身网络品质。否则,久而久之,如果移动宽带被打上“低价宽带”的烙印,相信这并不是中国移动进军宽带市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