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网约车“新枷锁”能把好安全关吗?
  • ·微信再封淘口令 淘宝紧急打补丁
  • ·无标题
  • ·无标题

网约车“新枷锁”能把好安全关吗?

  

■潘少颖
  一位滴滴的投资人士,通过滴滴平台叫了快车服务,不料与滴滴司机发生口角,被司机殴打受伤,这件事最终以滴滴道歉赔偿(代为支付医药费)告终。
  比这件事影响更大的事件则是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滴滴发布了百万悬赏令,最终,嫌疑犯在弃车逃跑过程中溺亡,滴滴顺风车也进行整改自查。
  这两起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虽然遇上恶性事件的概率并不高,但归根到底,大家还是想知道网约车究竟安不安全?
  今天是6月1日,又有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开始施行了,或许是因为网约车、顺风车最近的安全问题频出,在此次新发布的法律法规中,有一条就是“网约车将纳入出租汽车服务考核体系”。在交通部公布的新修订的《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中,将网约车新业态纳入考核,明确网约车和巡游车均需要开展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将网约车平台公司和驾驶员纳入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出租汽车行业服务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办法》还对网约车平台公司从企业管理、信息数据、安全运营、运营服务、社会责任和加分项等6类共19个项目设计相应考核指标,其中,安全运营为考核重点。
  事前,对于司机背景情况核查,防止不合规的司机、车辆进入行业,从源头上保证安全;事中事后的监管,平台公司要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管控过程,加强信息化监管,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这样的建议并不是刚刚出来,对于网约车安全问题,向来是乘客最关注的。
  从目前看,出租车质量管理体系比网约车要严格。网约车更像是一个“法外之地”,在各地,有完整的出租车管理办法,而网约车目前仍然是各个企业自己制定服务标准。
  或许是无奈于市场的竞争机制,层层审核的要求在落地执行时总是免不了“打折扣”。美团打车刚登陆上海,发给用户一大波优惠券,滴滴也不甘示弱,以至于又回到了“补贴时代”。对于用户来说,出行成本是下降了,但是种种明令禁止的现象却屡有发生。
  我就碰到过好几次违规现象,比如外牌车辆、比如实际车辆和客户端上显示车辆不符等。根据上海发布的网约车新政,明确要求沪籍沪牌,且车辆要有网约车营运证,司机也要参加网约车的资质考试。记得当时我在美团打车上叫到一辆外牌车,司机向我坦言,“发了那么多优惠券,用户也多了,总要有司机和车子,为了让用户能叫到车,一开始审核并不严,像我这种车也过了审核,能做多久算多久吧。”现在想来,这就是隐患,不知道在满街跑的网约车中,有多少是真正资质齐全、合规运营的。
  现在,“主体责任”这四个字被强调得越来越多。平台,是用户和司机的连接者,虽然上述事件中的司机并不是平台的员工,但平台有责任防止不合法的车、司机出现。
  有业内人士认为,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都是出租车服务行业的两种业态,为了整个行业融合发展,必须对两种业态在服务质量上采取相同的管理办法。但是,难就难在网约车和出租车的本质并不一样,网约车车辆所有权性质、车型及准入门槛等都与传统出租车不同。
  不可否认,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评价体系中是一项探索,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执行中能完全不打折扣地执行吗?实际上,很多制度都是如此,出发点没错,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在《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中规定,出租车(包括网约车)驾驶员在考核周期内得分低于3分的,要“回炉”接受培训,像驾驶未取得网约车运输证车辆、将网约车交给无从业资格证件的人员驾驶,并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殴打、威胁、恐吓、骚扰乘客等这些曾被曝光过的行为都会被重点扣分。
  反过来想,如果有一部分服务质量不过关的网约车司机遭到淘汰,对平台来说,意味着服务能力的下降,对乘客来说,意味着叫车难度上升。要解决这个矛盾,平台会怎么做?大概司机成为“抢手货”,是否又会“默许”不合规的车辆和司机继续运营?
  据媒体报道称,在《办法》出台后,有的网约车平台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研究讨论《办法》具体在平台落实的细节。不管怎么样,希望这个新规能给网约车的安全再上一道“保险”,让这个市场能纯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