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要不要做一个“不沉默”的网民
  • ·无标题
  • ·李国庆抢走当当公章“庆俞”再现争端
  • ·无标题
  • ·无标题
  • ·不愁片荒

要不要做一个“不沉默”的网民

  

■郝俊慧
  4月2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几个数据引发热议: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72.4%(约6.5亿人)、10岁到49岁网民占比79.2%。不少人惊呼,“终于没有拖后腿了”。
  其实,如果查阅CNNIC以往几年的报告,你会发现,这些数字早已有之。2019年6月第44次报告显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网友占比72.8%,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网民占比20.2%,10-49岁网民群体占比86.9%。
  仔细对比便可知,唯一发生较大变化的只有一项:50-59岁网民的比例从6.7%上升到10.2%。这也很容易理解,疫情期间,通过各种在线服务,一些原本触达不到的人群,成为互联网公司新增的人口红利。
  再来看另一个数据。“80.5%的网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似乎又成为某些观点的依据,但如果将数字对比着看呢?
  19岁以下网民占比23.2%,除了少数18-19岁的人,这部分网民自然不可能上大学;50岁以上网民占比16.9%,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人考大学时,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自然也不高。简单计算便可知,2049岁这个年龄的网民占比59.9%,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网民的比例大约是三分之一。
  这个数字和《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19)》中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
  如此可知,网民结构中的学历水平,只是正常反映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而已,而不应该用来给“网民”扣什么帽子。
  事实上,网民学历低端化一直存在,低龄、中低学历和收入是网民特征并非新鲜事。
  但如果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第×次”为关键词搜索,每年相关新闻的关键词各不相同:第40次“电视上网比例达26.7%”;第42次“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第43次“网络视频用户破6亿”;第44次“75%的人都在网购”……在某度里搜索到的相关资讯数量分别是23万篇、61万篇、17万篇和59.9万篇。那今年第45次呢?119万篇。
  历年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的网民结构数据,却在今年成为舆论热点。一方面说明当信息爆炸的时候,人们反而变得懒惰,只愿意接受被“设置的议题”,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人们对如今网络舆论环境的不满。
  王小波说,“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人们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从网民结构来看,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的人在减少,互联网的普及,不仅让更多人有了表达观点的机会,而且传播时呈现爆炸式辐射状态。
  但沉默者的数量依然在增加,大多数沉默者看到网络上某些带有戾气的表达时,虽不满,但只是沉默。
  沉默的原因之一,应是事实的缺失。或者说,事实在传播中失去了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观点。
  新闻以事实说话,但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很容易发现,一些最义愤填膺的人,往往只愿意相信某些臆想出来的“事实”,尽管这些事实很容易便可被证伪。被传播的观点,很多时候只是被某些媒体或自媒体设置出的观点。
  尽管这些建立在“流量为王”上的观点,如同“流沙”,风一吹,便消失了,但在传播中却很容易让人形成群体盲思。
  事实的缺失,往往还造成另一种结果:不断反转,因为对事实不确定而不愿公开发表观点的网民,同样会陷入沉默。
  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传统媒体,也难辞其咎。
  不久前“烟台养父涉嫌性侵养女”事件中,《南风窗》和《财新》两篇视角不同的报道,引发媒体圈大讨论,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是业界翘楚,同样存在信源单一、价值观先行的报道缺陷。对于网络流量和影响力的追求,让媒体更加热衷于叙事结构、价值取向,而忽略了新闻的基本原则。
  我的朋友圈也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朋友圈发表意见,更多时候,人们只是默默转发,却“不响”。
  只是,尽管王小波说,“对于沉默的说明总是滞后于沉默”,但他终究还是说明了。
  再回到网民结构,中国23.3%的网民是19岁以下,3.9%是10岁以下,中国有9.04亿网民,为了3500万儿童,其实,不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