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要不要做一个“不沉默”的网民
  • ·无标题
  • ·李国庆抢走当当公章“庆俞”再现争端
  • ·无标题
  • ·无标题
  • ·不愁片荒

无标题

  

上接01版
“卫星运营商重资产,对资金需求很大!”微小卫星研发制造商微纳星空的CEO高恩宇告诉《IT时报》记者,一颗10公斤的通信卫星要几百万元人民币,“如果重量高达200公斤,售价在千万级。”
  据东北证券军工行业分析师陈鼎如透露,由于低轨卫星不断运动,如果要初步实现全球地面信号覆盖,卫星运营商至少要发射800-1000颗低轨卫星组建星座。这意味着,运营商在卫星制造、卫星服务和地面站建设投资需近千亿。
  卫星的发射成本同样高昂。据金仲和透露,国内火箭的发射费用在2万美元/公斤。而Space X的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猎鹰,发射成本也在6000美元至1万美元/公斤间。
  因此,一颗10公斤级的通信卫星,国内单次发射需要花费100多万元。
  即使熬到卫星在轨运行,运营商依旧不能放松。日照、低温、宇宙射线等诸多因素不断损耗着卫星的使用寿命。记者了解到,近轨卫星的使用寿命一般在3-15年间。替换老化卫星,又是一笔巨额投入。
  陈鼎如认为,如果卫星互联网运营企业彼此独立运作,竞相发射卫星,意味着低效重复和资源浪费。如果国家组建一个联盟,牵头成立一家卫星运营商,联合配套单位建设卫星互联网,或将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这可能是一家差不多中国移动体量的企业,国内的第五大运营商!”一位业内人士猜测,其注册资本大概率会在千亿级,由央企和部分民企入股。
  据天风证券预计,我国或诞生1-2家世界级卫星互联网企业,或需8年入轨1.1万颗卫星。“目前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意味着组建卫星互联网并不单单是商业行为。”曹金认为。
  在陈鼎如看来,低轨卫星互联网的价值还反映在国家安全、军事方面。他以GPS和北斗导航系统来类比Space X和中国版Space X。
  彼时国家在国外GPS技术成熟时建设北斗导航系统,为的是防止极端条件下的技术封锁,也为抓住业内话语权。
  根据国际电联规定,目前低轨卫星资源分配采用先申报先占坑,先发先得的原则。如今主要用于卫星固定业务通信的C(47GHz)、Ku(12-18GHz)频段区域饱和,因此卫星通信向高频段靠拢。目前Ka频段(2740GHz)正被大量投入使用,而巨头企业也开始布局Q(30-50GHz)、V(50-75GHz)频段。
  Space X、亚马逊、OneWeb竞相升空近轨卫星,或许还有一丝垄断频段的意味。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通信基础设施、5G基站部署均较成熟,中国对卫星通信的依赖比国外要小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将太空频段拱手相让。
  中国版星链何时掀开面纱,以怎样的形式呈现,这是未来的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