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让“有钱人”多消费一点,只是“AI歧视”的开始
  • ·马斯克策划SpaceX环球客运:纽约到上海仅需39分钟
  • ·无标题
  • ·无标题

让“有钱人”多消费一点,只是“AI歧视”的开始

  

■王昕
  整整20年前,有一个卖DVD的网站,被用户发现根据cookie里的购物历史、上网记录、操作系统等为消费者差别定价,同一张DVD的最大定价差可达4美元。被激怒的用户群起义愤填膺地声讨这家网站,以至于最后网站CEO贝索斯不得不亲自致歉。那一年,我终于知道了,亚马逊原来不是一家巴西公司,而是美国的。
  20年后,人们管这种商业行为叫“杀熟”。滴滴出行、携程、飞猪、京东、美团、淘票票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平台均被曝出现“杀熟”情况。
  花钱买了电影票App会员,票价反而比非会员更高;购买视频App会员,iPhone用户比Android手机用户多花几十元钱;用App买飞机火车票,价格越搜越贵,余票越来越少,直到吓得你赶紧出手……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甚至已经习以为常。
  6·18前夕,《IT时报》亲测了淘宝、饿了么、腾讯视频等App,再次切身体验了被数据和算法预设的商业世界,本报记者发现,“杀熟”正在沦为商业大数据1.0时代的产物,由AI等技术打造的更完整的商业行为数据分析体系,正在千人千面地为每个人画像,换言之,“差别定价”已经过时,“为每个人定价”的时代已然来临。
  20年前,愤怒的亚马逊用户删除自己电脑浏览器里的cookie记录,让亚马逊无法再获得自己的行为习惯。20年后,在互联网巨头那边,我们已经没有cookie可以删除,一切信息都被保存、贴标签、画像,手机或电脑那头的算法清楚记得我们的每笔消费,甚至每一个长时间停留浏览过的商品页面。
  在庞大的数据面前,任何试图伪装和保护自己的举动,在360度无死角的数据监控下都显得徒劳。除非,你现在就卸载掉所有的手机App。
  我们会继续频繁地“被安排”。英剧《黑镜》曾展示过一个“分值社会”,满分为5分,系统根据每个人的社会表现进行评分。只有达到一定的分值,才可以进入特定的地区、享受特定的服务。例如达到4.2分才可以购买优质机票,4.5分才能够8折租房。
  大数据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在被分析,被处理。平台推荐你喜欢的、感兴趣的,所谓“千人千面”“个性化定制”,是平台为你打上的、合理或不合理的标签推荐信息,久而久之,个人的信息接触面越来越狭窄,像一个茧一样将你束缚,并恶性循环。人们将其称为“信息茧房”。
  甚至,我们正面对一个“反向的信息茧房”,互联网平台用一层层标签、数据、算法将我们包裹,最终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本来的样子,无数个AI机器人通过数据和代码模拟“你”、认识“你”,并为“你”服务。
  在携程高级研发经理的一篇文章《手把手教你用大数据打造用户画像》中,用户根据消费能力被定义划分成“非常小气、一般小气、一般大方、非常大方”。瞧,这就是互联网平台对用户的画像,在国外社交平台对用户的画像过程中,数据维度可以多达几百项,而远远不是简单的“新客”和“熟客”。
  所以,杀熟?也许已经过时了!如果说“杀熟”是“隐私获取+商业画像”的1.0时代,那么“宰富”或者说让“有钱人”多消费一点赚取更高利润,正进入“AI商业”的2.0时代。
  未来,3.0、4.0时代还会接踵而来,或许,等待着我们的不仅仅是“价格歧视”,而是更多的“搜索歧视”“广告歧视”“新闻歧视”等等,正向和反向的双层“信息茧房”把每个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归根结底,这是AI和算法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每个人“看法”,稍有偏颇,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歧视”。
  或许,未来数年后你会感慨,原来,在AI算法的各种“看法”“偏见”中,“杀熟”并不是最“刻薄”的那个。
  算法平台的公平性、普适性、社会性、科学性、伦理性,乃至人性,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学、哲学话题。这是一个将长期深远影响人类发展的课题,有待大到国家、小至程序员的全社会一起进化和认知升级。
  所以,回到原点,让大数据认定的“有钱人”多消费一点,到底错了吗?
  价格是消费行为的底线和红线,是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公平交易权的解释是,如果经营者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进行交易,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交易条件是公平交易权主要表现之一。
  童叟无欺、市无二价是消费者每次在手机屏幕上按下“支付”键时,最 最朴素的诉求。做个简单假设,如果在商场柜台,营业员因为你拎着名牌包而将商品加价卖给你,我想,这是没人可以接受的“歧视”待遇。
  “杀熟”“宰富”等一系列现象最终可能演化成肆无忌惮地“虚假宣传”,甚至“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如果我们连眼前的一串简单价格数字都守护不了,那么我们将会面对更多来自算法们的不公平待遇。
  如果我们现在不把算法装进笼子里,那么将来一定会有真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