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刊-
5特刊
  • ·寻找万里夜空中的“拉姆扎电波”
  • ·是战友,让他屡次化险为夷
  • ·一份异常珍贵的“招生布告”

是战友,让他屡次化险为夷

  

记者札记
  1942年的采寿里(巨鹿路383弄),还是一片光鲜亮丽的新居,刘鹤孔和他新婚的妻子住在这里,和快要出生的孩子。
  刘鹤孔,参加过长征和西路军的年轻“老革命”,1939年初,经严格培训后“潜”入上海,成为隐蔽战线中具有专业水准的地下党员。
  从法租界朱葆三路(现溪口路)平安旅馆开始,刘鹤孔便不停地在上海“迁徙”。不到5年间,刘鹤孔的工作身份改变多次,先后当过三家五金店和一家文具店的老板。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挺进租界,当时刘鹤孔的电台还在大华商场,要马上转移出来。同伴范纪曼和刘鹤孔冒险进入大华商场,将电台组装件拆散,分别藏在米袋里和竹篮里拿了出来,然后藏在弄堂僻静处,分两次才把机件拿回家。直到1944年被捕前,刘鹤孔用红色电波突破日军层层封锁,为上海与外面的世界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局势更加复杂,地下电波通报愈发频繁,而刘鹤孔已被敌人怀疑,一出门,就会被便衣跟踪,如果继续发报,被捕只是时间问题。但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他决定牺牲自己,坚持到最后一刻。
  1944年3月15日深夜,剧烈的撞门声将刘鹤孔一家惊醒,敌人终于找到了他的电台。
  永新县,江西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记载,全县共有数万余人参加红军,至新中国成立,仅存200余人,其中共和国开国将军41人,刘鹤孔便是这四十一分之一。
  翻开《刘鹤孔画传》,是一本“幸存者故事”:1930年11月,刘鹤孔从肃反AB团的枪口下逃生;1934年到1936年,走过雪山草地,完成两年长征;1937年4月,血战红柳园子后,和400余名西部军残部一起到达新疆星星峡;1938年初被党派往苏联进行情报特训,并于1939年5月抵达上海,建立电台,成为一名秘密情报员;1944年3月15日被捕,扛过敌人的严刑拷打,被判处5年徒刑,15个月后,于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出狱;此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革命大家庭;1955年,授勋开国少将。
  在此次“石库门里的红色通信”系列报道中,刘鹤孔最像一名现代谍战剧的主角:从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指挥员,摇身一变,成为战斗在秘密战线的情报员,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但也让我极为好奇:为什么刘鹤孔历次徘徊生死边缘,却总能化险为夷?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主编的《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1000个革命纪念地中,刘鹤孔秘密电台占了四个词条,书中更言:1939年8月到1944年2月,电台曾六次转移。
  采访完苏老师,翻阅所有可能查到的资料,基本确认六个地点之后,4月的一天,我骑车走过了纳金路(今东台路)、拉都路(今乌鲁木齐南路)、白尔培路(今重庆中路)、巨籁达路(今巨鹿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
  70多年过去,刘鹤孔当年曾住过的地方,大多随着城市更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透过马路上斑驳的树影,我仿佛看到,他带着那个神秘的箱子,坐在著名“党外秘密特工”范纪曼的摩托车上,绝尘而去。
  答案终于找到了,“幸存”不是因为运气,而是战友。
  肃反AB团时,刘鹤孔所在红军第一方面军一零二团政委刘型据理力争,终于从枪口下救回刘鹤孔;在上海隐蔽战线斗争时,范纪曼多次帮刘鹤孔转移电台,甚至自己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040弄大成商场(今南京西路南汇路一带)16号的木简书屋,二话没说便送给刘鹤孔改成五金店做掩护。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国有危难,同甘共苦,共御顽敌。
  在充满硝烟与死亡的战场上,血与火熔炼出来的战友情,是超越苦难的革命情谊,是传奇背后的真相。
  记者郝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