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特别报道-
2特别报道
  • ·以“才”谋人,全国三分之一AI人才收入麾下
  • ·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以十几亿撬动几千亿
  • ·无标题

以“才”谋人,全国三分之一AI人才收入麾下

  

2018年—2020年
  2020年,顾磊磊从中国香港博士后毕业,回到上海交大任教,如今已是多个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中坚力量——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仿生智能感知实验室负责人、上海浦江实验室双聘青年研究员。
  顾磊磊回到上海,离不开伯乐汤晓鸥的指引。汤晓鸥因为一篇论文结识了顾磊磊,当时,范智勇团队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A biomimetic eye with a hemispherical perovskite nanowire array retina”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纳米线球形仿生眼”的概念,这一研究成果被评述为“过去几十年来仿生眼开发的重要突破”,而论文的第一作者便是顾磊磊。
  回上海的决定,不单出于汤晓鸥的引荐,更在于上海是顾磊磊的人生转折点。他出生在不足300人的小山村,在一座小庙改成的小学里上课,三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教室旁就是一个戏台,每年村里唱大戏,他们就会被迫停课。从小山村走到上海,顾磊磊在复旦度过了本科到研究生七年求学生涯。
  汤晓鸥重视人才的战略眼光从商汤在各地的选址可见一斑,原则是紧贴高校,商汤前后与上海交大、清华、浙大、港中文都共建实验室。“人是第一位”。当一隅作为“高地”成为共识时,背后的发展力度和速度是关键,而发展的核心是留住人才。
  上海善用政策来“谋人”,创业者们明显感受到上海近年来落户政策的逐渐放宽。2015年,上海发布了“科创22条”,2018年,上海又发布了“人工智能22条”。近年来,上海五大新城又对各类高精尖人才张开臂膀。“科创22条”首次提出,获得一定规模投资的创业团队核心人才可直接落户的优惠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人工智能22条”则更聚焦个人,将人工智能人才和核心团队纳入上海市“人才高峰工程”,并以“一人一策”的方式,为人工智能人才在上海的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等提供保障措施。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AI人才从2018年10万人增长到2020年18万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上海头部高校云集,据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观察,每年上海都会输出1至2万的信息化、智能化人才。“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时甚至一半都是华人面孔。”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资凯提到。
  从谷歌的AlphaGo到蛋白质预测,似乎每一次人工智能浪潮,都开启于基础性研究的颠覆式冲击。
  据AIRankings数据显示,以2012年至2022年这10年为长度看人工智能研究所和出版物作者排名,中国排全球第二,上海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12位。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国还是上海,都已在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上位列全球第一梯队,不过,还需要补课攀爬。“简单的都做了,剩下的都是难的。”顾磊磊坦言,基础性研发的攀爬需要政府和企业长期投入,虽然自己在仿生眼的研发上已近10年,但要真正落地,可能还需要3年左右。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2018年脱胎于上海交通大学,是由交大、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研发机构,它在研发机构、政府、企业间搭起了从关键技术攻坚到成果转化的桥梁。“只有把算法、算力、芯片、生物制药等都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全,那就需要放眼5至10年做前沿技术攻关。”王资凯和沈灏都强调,上海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也是为了握住中国长期发展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