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中的AR导航
2020年—2022年
天上飞着无人机,地上跑着无人零售车,道路两旁的路灯可供充电,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会自动分类……这番景象在上海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上真实存在着。
与人工智能岛比邻而居的,还有规划明确的产业园。六年前刘洋创业做骨科术中AR导航,如今他的公司霖晏医疗坐落在张江医疗器械园,七年前创立的傅利叶是它的邻居,坐落在张江机器人谷。
张江是全国的科技高地,上海是全球的科创高地。刘洋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从艺术到医学,从文化到科学,转了一圈回到上海,回到张江,对他而言,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于上海的人才和产业链优势。“我们需要有懂骨科的医生,需要懂AI的技术人员,也需要法务、营销等各类人才,上海汇聚了各类人才。”刘洋团队所做的骨科术中AR导航主要是帮骨科医生降低手术偏移率,目标是降低至千分之一,在经过150例临床实验后,他们已经十分接近这个目标。而传统纯靠医生个人技术在病人脊柱上打钉时,地方医生的误差率在35%,甚至大专家都有10%的误差。
6年,刘洋团队陆续拿到6个科研项目。这几年,受大环境影响,大多风投项目搁浅,但他们仍旧拿到了地方国资、各类产业资源方近亿元投资,从而可以继续坚持做长期研发。“做机器人烧钱,没个七八年研发投入出不了好产品。”在2015年至2016年最艰难的初创阶段,傅利叶拿到了张江集团和IDG资本几百万人民币的投资,从而使顾捷能带领团队潜心产品研发,而不必耗费大量时间找资金、办公场所等。
若以2018年为元年,5年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约17亿元,但通过子基金撬动带动了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整个基金体系累计投资企业超过550家。像刘洋、顾捷等创业者,都受益于上海在产业扶持上的大手笔。
5年间,上海的产业链优势也在集聚,在智能芯片领域,上海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智能芯片创新企业;在算法层面,基本形成了AI算法的全栈技术产业链;在终端领域,通过集聚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代表性产业,形成了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一条从软件到硬件、从底层到应用、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AI产业链越来越显露出生机与韧性。
5年间,上海在人工智能治理上担得起“高地”的称号,拿下多个“第一”:出台人工智能领域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编制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建设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实施国内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等。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介绍《条例》相关情况时表示,近年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提升到3056亿元,产业人才从2018年10万提升到23万,实现双倍增。《条例》作为国内第一部省级地方性人工智能法规,将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上海方案”。
以17亿元撬动了3000多亿元的产业规模,人工智能界的“上海方案”是速度和智慧的结晶,这座曾经的“冒险家乐园”,打破了“纽约没有硅谷,上海没有创业精神”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