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坐落于“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商汤的崛起是上海AI人才汇聚的缩影。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演那场经典人机对战的1990年,一位名叫汤晓鸥的年轻人,来到当时计算机视觉的最高殿堂——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归国后,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一度被学生们戏称为被人工智能耽误的优秀HR,因为他善于发现人才。在商汤成立之前,他在港中文成立的多媒体实验室MMLab就已经成为中国计算机视觉的“黄埔军校”。
MMLab也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分支,时常被拿来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比较。
“场景是人工智能的第四要素,与数据、算力、算法同等重要。”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认为,应用场景丰富,是上海能够站上人工智能高地的主要原因。
拿着技术找场景,还是拿着场景找技术?这个锤子和钉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家AI大厂。从近5年的实践来看,沈灏认为,拿着场景找技术是更为稳健的,否则就很难避开资金短缺的风险。
商汤的成长路径,便明显是拿着场景找技术。
2019年,商汤加速布局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车四大板块,而且它当时已逐渐靠近C端,例如至今累计17亿台手机预装了商汤的各类AI算法,覆盖主流头部手机厂商。此后,商汤的投资更多倾向于基础设施,如斥资56亿建设亚洲最大的AI基础设施“大装置”,在上海临港建成亚洲最大的AI计算中心之一AIDC。
商汤的发展路径,几乎和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同频共振。
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这一年被大多数创业者认为是上海人工智能元年。因为向来务实的上海做了几件大事:引入20个重点人工智能项目,“人工智能22条”筑巢引凤,开放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TB级公共数据库,建立千亿级的产业基金。
然而,上海还做了一件最被忽视的事,就是开放场景,当时预期在未来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别小看这个数字,由政府牵头去敲门,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景的大门才能被敲开。
2017年,初代康复机器人已经成型,对顾捷来说,只差落地场景这临门一脚。就在这时,傅利叶拿到了上海市科委的项目。“绝大多数企业不会追求政府给到一笔资金渡过难关,这些立项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进得去应用场景。”对顾捷来说,敲开医院大门,让自家康复机器人落地比拿融资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