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大缺口“定制”复合型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党委副书记刘懿艳
作为零束的“首席人才官”,刘懿艳对智能汽车行业所需的人才有着更深的实践体悟与洞察。在她看来,智能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学科、跨领域、深融合、强交叉的复合型特点。
刘懿艳建议,推进车辆工程学科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加快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要设置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企业和高校对标智能车发展中的产业痛点、“卡脖子”技术和前沿技术发展方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实战型人才。
另外,还要制定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策略,以更大的诚意释放诚招人才的信号,从待遇、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吸引海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专业人才回国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落地。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时报解读
2023年全国两会上,刘懿艳提交了“关于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的建议”,被全国人大确定为重点督办件。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但繁荣的背后是高技能人才的稀缺。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曾预估,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研发人才净缺口在2.37万人以上,而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高校本科生规模预计仅7300余人。
跟传统汽车充沛的人才储备相比,具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及应用能力的智能汽车人才非常匮乏,需求量与供给量不匹配、人才结构不合理、技术更新迅速等都是培养智能汽车人才的难题。比如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主要渠道,但在车辆学科设置上,已经与实际需求产生脱节。我国车辆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至今仍作为隶属于工学门类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定位与高科技综合载体的战略意义并不匹配。在刘懿艳看来,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当前产业所需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企业需求吻合度并不高。
近年来,虽然多所高校已开始搭建相关的跨领域、跨专业交叉学科,原先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开始向智能网联化转型,但改革力度还不够,仍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如何建设符合国家和产业需求的人才高地,已成为中国汽车从业者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刘懿艳表示。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入到底层操作系统、芯片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人才的专业背景也从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因此,不少车企即使开价年薪百万,也难觅智能网联汽车复合型选手。
《IT时报》记者了解到,武汉出现了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月下旬,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发院内,一群年轻小伙围坐一团讨论项目进展。他们不是东风员工,而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公司共同成立“东风跃迁班”,这种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并且能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
未来的趋势是,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优势,最终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在智能汽车行业,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