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特别报道-
3特别报道
  • ·紧追发达国家水平
  • ·无标题
  • ·一个95后
  • ·一簇火热

紧追发达国家水平

  

上接第2版
  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7台,定名为DJS-2型计算机。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就是用104型计算机算出来的。据当时参与的专家介绍,在首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部分数据交给了小型计算机处理,但整个原子弹设计模型都是在104型上完成的。
  两颗原子弹彻底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计算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应当有且必须有的重要科研支柱。
  整个20世纪60年代,“1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工作一直大踏步前进。1960年105型机研制成功,它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器。1963年109型机研制成功,它是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器,标志中国电子计算器技术进入第二代。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机是美国进入第三代计算机时代的标志,我国到1970年初期才陆续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可以说,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研发工作并没有大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此时我国的计算机行业虽然处在萌芽初期,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的差距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