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特别报道-
3特别报道
  • ·从PC到手机
  • ·一个“码”=身份证
  • ·公民全生命周期在线管理
  • ·手机里“虚拟而真实”的上海

一个“码”=身份证

有了随申办APP,华山医院挂号就诊可一站式自助服务

  广阔无垠的云上世界,从来都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想象。上海是一个云上之城,想象从未停止,这在随申办不断迭代的业务上得到了印证,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要让“找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那些“回归”随申办的App》《衣食住行它都“包揽”了》……最近几年,《IT时报》多次报道随申办上线的新功能,每一次更新都能切中市民的痛点,随申办的发展也驶入快车道。
  与“医保电子凭证”两码融合,实现“一码就医”;与公交、地铁“三码融合”,推进“一码通行”……在上海,市民生活与一个“码”息息相关。
  2023年8月25日,《IT时报》曾报道《这个“绿码”,成为第二张“身份证”》,无论是就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街道事务中心办事,“随申码”的新用途已经十分成熟,不仅能快速识别个人身份,还能节省线下排队的时间,第二张“身份证”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上海市民开启多种场景的“绿色大门”。
  如今,在上海图书馆,市民打开随申码扫一扫就能进馆,甚至办理读书卡、借阅书籍、归还书籍也都能用随申码。
  时光倒流回四年前,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研究开发部副主任朱雯晶告诉《IT时报》记者,当时还没引进随申码,读者首先要凭身份证办理读者卡,如有外借还要缴纳押金,无论是自助借还书还是人工借阅,图书馆的大多数服务都依靠读书卡,“有时候读者没带证件,就要白跑一趟。”
  2020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合作,将进门闸机改成随申码扫码进入,从一开始扫码进馆只开放给有读书卡的读者,到如今不仅成为“入馆码”,还能凭“码”在自助机上借还书。
  说起随申码接入图书馆时的难题,朱雯晶告诉《IT时报》记者,网络系统对接最具挑战性。由于随申码用户个人隐私度较高,需要在接入网络系统时加装一层安全措施,形成图书馆内部号,再通过内部号读取读者借阅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读者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安全。
  该系统顺利运行后,上海图书馆就将这一配置模式复制到全市其他图书馆,如今随申码在上海各区的图书馆都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