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健看来,随申办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前期打破数据壁垒,更得益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上海每三年就有行动计划,覆盖所有的委办局和区街镇,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吴健说,每周政府部门都要和市民信箱开会,“我们也会和街镇开会,分析全网用户反馈,对比其他省市的政务平台,优化服务,也有不少改革的动作。”
比如上海市民熟知的“一件事”,现在衍生为“出生一件事、身故一件事、灵活就业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职工退休一件事”等几十件“一件事”,贯穿公民的整个生命周期。“比如出生一件事,以前新生儿父母办理证件,至少跑5个部门11个环节,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办完,现在只要在线填一次表,几天内就可以办完,纸质证件快递到家。”吴健说。
对此,二胎妈妈朱小姐深有感受,“2012年我生大宝,为了拿生育补贴,我还专门去街道事务中心跑了一次,环节多,办理烦琐。”2022年,朱小姐喜得二宝,“这次办理的便捷性刷新认知,《预防接种证》《出生医学证明》等都可以在线办理,几乎不用跑线下。”
电子亮证、先看病后付费……随申办提供的服务越来越贴近市民需求,但这样的小切口是如何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打通的呢?
在吴健看来,一是上海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实施跨部门联办、一体化办理;二是数据整合共享,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开展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
居民去街道服务中心办业务需要带哪些材料?身份证、户口本、工作证明等诸多材料及复印件,缺少一样就要来回奔波数次。
2019年,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进入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小区,居民办理业务从“来回奔波”变为“就在楼下”。
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居委会主任王子琦向《IT时报》记者介绍,2019年之前,居委会只能算街道事务受理中心的“小帮手”,既没法查询公积金、医保等居民个人信息,也没法办理业务,只有一个一站式人工服务点,作用是进行业务预受理,比如告诉居民办业务需要携带哪些材料。
但由于全市数据并未打通,一站式服务点的信息也未必全面。有一次一位小区居民在服务点询问办理某项业务需要的材料,当时服务点人员查询到是“携带户口本复印件”,居民以为只需要复印自己的那页,可到了街道服务中心才知道还要出示“户主页复印件”,只能回家拿户口本再去复印店复印,一来一回大半天过去了。
王子琦回忆道,对于社区里的残障人士和高龄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不仅要为他们查询材料,还要全程复印、跑腿、代办,“困住”居委、“拖住”居民成为当时办理业务的一大痛点。
2019年,一网通办自助服务机“走进”新泾六村居委会。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打通数据之后,居民用一部手机、一个随申码就可以完成200多项业务查询和办理,几乎覆盖街道事务受理中心的所有业务。
“医疗本更换、新社保卡开通、居住证积分查询等都是很火的业务。”王子琦告诉《IT时报》记者,以更换医疗本为例,老年居民更换频率高,此前要带着医保卡、身份证到街道事务受理中心或去医院打印,腿脚不便的他们对此非常困扰,有时还需要居委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如今,老年居民只需在居委会的自助服务机扫随申码就能更换,居委工作人员也得到“解放”,得以更好地开展社区管理工作。